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國內牙周病治療上週腸病毒就診人次超過流行閾值進入流行期;今年更已累積1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2例死亡),其中6例為新生兒(含2例死亡)。
疾管署提醒,準媽媽們懷孕期間應注意個人手部及呼吸道衛生,若有發燒、咳嗽、喉嚨痛、腹瀉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
為幼兒常見的病毒
根據疾管署資料,腸病毒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台灣根除。
幼兒感染症狀
幼兒感染後的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微症狀,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
據衛生福利部最新調查發現,有高達八成的民眾有牙周病,其中牙齦紅腫、流血都是牙周病前兆。但是有72%的民眾,卻認為這些是因為睡眠不足,還有五成四的民眾以為,這只是吃了油炸等上火食物引起火氣大罷了。研究發現,現代人最害怕的「失智症」可能與牙周病有關。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比健康人提早二十年掉牙,原生齒只有一般人的三分之一。兩年前臺灣高雄醫學大學發表的研究也指出,牙周病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較無牙周病者高出七成。因為當牙周病的細菌,和發炎物質在血液中循環時,不只心臟病致死率是一般人兩倍,中風機率也是一般人的三倍!過去不認為牙周病的細菌和發炎物質會影響腦部,甚至造成失智。但現在顯示,牙周病的確有可能隨血液循環而傷害腦細胞。
腸病毒的傳染管道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可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傳染,或是吃進被牙周病治療方式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此外,玩具也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
最好的預防方法
由於腸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所以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大人與小孩都要牙周病治療勤洗手,以降低感染的機率。
成人也可能會感染腸病毒
雖然多數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的症狀多類似感冒,但腸病毒在痊癒後還會隨著糞便排出達數週,因此仍要持續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以免傳染給家中嬰幼兒。
看診時,我常聽病人抱怨:「最近火氣大,整排牙齒浮浮的,咬東西沒力量…」等,諸如此類的主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其實絕大多數的患者可能是罹患了牙周病。那牙周病又是什麼樣的疾病呢?簡單來說,就是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牙周組織包括了牙齦、牙周韌帶及齒槽骨。若口腔衛生習慣不好,導致牙菌斑、牙結石堆積在牙齦溝處,此時就會引起牙齦開始發炎,若不及早接受治療,就會進一步破壞牙周韌帶,齒槽骨,因此病情若過於嚴重,即使牙齒本身沒有蛀牙,仍然面臨拔掉的命運。“預防勝於治療”想必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詞了,因此口腔的保健與預防才是維持牙齒美觀及功能牙週治療的重要課題。